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4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5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991.
西安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分析及等级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西安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规律和排放水平,基于全球标杆的温室气体排放等级评价方法,并采用国际公认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基于IPCC的《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推荐的方法对西安市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动态分析和排放等级评估。结果表明,从1995年到2011年,西安市温室气体排放呈快速上升趋势,16年间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207.16×104t上升为3934.17×104t,年均增高7.66%。增幅最高的是水泥温室气体(年均增高11.75%)、废弃物(8.77%)和能源(7.63%),农业年均降低1.74%,林业固碳年圴增加3.56%。从温室气体构成看,能源占80.13%—90.55%,水泥占1.75%—7.49%,农业占1.86%—8.01%,林业固碳占-2.58%—-5.22%,废物处理占7.52%—16.38%。可见能源消费的增加是导致西安市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林业碳汇能力有待提高。万元GDP温室气体排放不断降低,说明西安市碳减排方面的科技进步在不断提高。人均、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排放指数增速很快,年均增幅分别达5.84%、7.66%和6.84%。西安市温室气体排放等级持续增高,16年间从较低等级(Ⅰc)上升为中下等级(Ⅱa),目前距应对气候变暖目标(Ⅰb)已高出两个亚级,温室气体排放增高的趋势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92.
以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为目标生物,研究了不同浓度Cd2+(0.194、0.388、0.775 mg·L-1)、Aroclor 1254(0.005、0.01、0.05 mg·L-1)单一和复合胁迫对其消化盲囊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一和复合胁迫均可导致厚壳贻贝抗氧化酶的活性先升高后抑制。高浓度组(0.775 mg·L-1Cd2+、0.05mg·L-1Aroclor 1254)在单一胁迫第1天时,抗氧化酶的活性即达峰值。抗氧化酶活性的下降幅度和速率与胁迫物质作用时间和浓度呈正相关。(2)SOD、GSH-Px对胁迫的敏感性高于CAT。(3)各胁迫处理组MDA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均显著升高(P0.01)。单一胁迫的效应与剂量和时间呈正相关。(4)复合胁迫的效应强于单一胁迫。推测高于环境水平的Cd2+、Aroclor 1254对厚壳贻贝可产生明显氧化胁迫,抗氧化防御系统可以作为海洋环境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监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93.
 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衡量陆地碳源/汇的重要参数, 准确地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的NPP, 同时通过引入干扰因子以期更加完整地描述生态学过程及其响应是目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点。因此, 该研究基于北方生态系统生产力(BEPS)模型, 结合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等模拟2003年东北林区NPP; 将BEPS模型模拟的结果作为整合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InTEC)模型的参考年数据, 模拟东北林区1901–2008年的NPP, 并在InTEC模型中加入林火干扰数据, 模拟大兴安岭地区1966–2008年的森林NPP。结果显示: 在1901年, 东北林区NPP平均值仅为278.8 g C·m–2·a–1, 到了1950年, NPP平均值增加到338.5 g C·m–2·a–1, 2008年NPP平均值进一步增加到378.4 g C·m–2·a–1。其中长白山地区的NPP平均值始终最高, 大兴安岭次之, 小兴安岭始终最低。到了2008年,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的NPP平均值都有较大涨幅, 其中涨幅最高的是长白山地区, 达到200–300 g C·m–2·a–1; 东北三省中, 黑龙江和吉林的NPP平均值和总量都比较高, 辽宁相对较低, 但相比于1901年的涨幅最高, 达到70%; 重大火灾(100–1000 hm2)对NPP的影响不是很大, 而特大火灾(>1 000 hm2)的影响比较大, 使NPP下降幅度达到10%左右, 其他火灾年份, NPP增长迅速并保持在较高水平; 对火灾面积在100 000 hm2以上的4个年份的NPP进行分析, 发现NPP平均值都大幅度下降, 其中1987年下降幅度最大, 为11%以上。  相似文献   
994.
子午岭地区草本药用植物种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以子午岭地区桥山林区最常见的几种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种间联结系数(AC)、Ochai指数(OI)、Jaccard指数(JI),结合Pearson系数和以及χ2统计量对研究区内的药用草本植物两两之间及药用草本植物与本区常见优势木本植物间的种间联结性进行分析,以了解子午岭地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结果显示:(1)药用草本物种间白头翁与苦参、黄精与沙参显示出极显著的正联结关系,而穿龙薯蓣与刺儿菜、翻白草、祁州漏芦、茵陈蒿、远志,刺儿菜与玉竹,翻白草与黄精,黄精与茵陈蒿则表现出极显著的负联结关系。(2)木本植物与药用草本植物的关系因物种不同而异,其中刺槐与刺儿菜、辽东栎与穿龙薯蓣、辽东栎与玉竹、辽东栎与黄精、白桦与穿龙薯蓣均具有极显著的正联结关系;而刺槐与穿龙薯蓣、玉竹,辽东栎与刺儿菜、翻白草、茵陈蒿、苦参,槲栎与龙牙草、茵陈蒿,白桦与天南星、茵陈蒿,油松与益母草,野胡桃与黄精均具有极显著的负联结关系。(3)基于物种关联性的不同,将药用草本植物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研究认为,种间联结性的研究结果可以反映物种的生理生态特性,对该区药用经济植物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5.
Material of the paederine genera Domene Fauvel, 1873 and Lathrobium Gravenhorst, 1802 from the Dayao Mountains, southern China, is examined. Eight species are identified, three of them described previously and five undescribed. Four species are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for the first time: Domene hei Peng & Li, sp. n., Lathrobium jinxiuense Peng & Li, sp. n., Lathrobium kuan Peng & Li, sp. n. and Lathrobium leii Peng & Li, sp. n. One probably undescribed species of Lathrobium remains unnamed.  相似文献   
996.
The Arabian species of the Tetramorium squaminode-group are treated. Tetramorium squaminode Santschi, 1911 is record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Kingdom of Saudi Arabia and the Arabian Peninsula. Keys to the two Arabian species of the Tetramorium squaminode-group, Tetramorium latinode Collingwood & Agosti, 1996 and Tetramorium squaminode, based on worker and queen castes, are given and a regional distribution map is provided. Notes on habitats of Tetramorium squaminode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997.
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真菌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探究祁连山高寒草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 PE25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对土壤真菌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冗余分析(RDA)。【结果】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土壤pH呈现出升高趋势,电导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逐渐降低。高通量测序共得到750575条有效序列和5788个OTUs;各试验点样地中真菌群落Chao1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各异。在门分类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是各草地土壤的优势类群。RDA分析表明,土壤速效钾、全氮、速效氮和有机碳是祁连山不同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祁连山不同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真菌群落间差异明显,土壤环境因子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Green sulfur bacteria possess a complex photosynthetic machinery. The dominant light harvesting systems are chlorosomes, which consist of bacteriochlorophyll c, d or e oligomers with small amounts of protein. The chlorosomes are energetically coupled to the membrane-embedded iron sulfur-type reaction center via a bacteriochlorophyll a-containing baseplate protein and the Fenna-Matthews-Olson (FMO) antenna protein. The fluorescence yield and spectral properties of these photosynthetic complexes were investigated in intact cells of several species of green sulfur bacteria under physiological, anaerobic conditions. Surprisingly, green sulfur bacteria show a complex modulation of fluorescence yield upon illumination that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bserved in oxygenic phototrophs. Within a few seconds of illumination, the fluorescence reaches a maximum, which decreases within a minute of illumination to a lower steady state.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reveals that the fluorescence yield during both processes is primarily modulated on the FMO-protein level, while the emission from chlorosomes remains mostly unchanged. The two most likely candidates that modulate bacterio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re (1) direct excitation quenching at the FMO-protein level and (2) indirect modulation of FMO-protein fluorescence by the reduction state of electron carriers that are part of the reaction cen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